1995年施天扶成立了龙峰纺织,20年间就把这家默默无闻的纺织面料企业发展成为中国锦纶新材料的领航者。纵观过去20年,施天扶是一位典型的爱拼敢赢、睡不着觉的晋江人,从织造到智造,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经纬蓝海。
这是一个信奉“大道至极”的晋江老板的创业故事。故事从一块布开始。 置身于10万平方米的庞大车间里,1028台全球顶级喷水织机高速运转时发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犹如工业4.0的交响曲。站在龙峰纺织的二期现代化纺织车间里,福建龙峰纺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天扶意气风发地向记者描绘了:中国纺织工业4.0是如何从蓝图走向现实的。1995年施天扶成立了龙峰纺织,20年间就把这家默默无闻的纺织面料企业发展成为中国锦纶新材料的领航者。纵观过去20年,施天扶是一位典型的爱拼敢赢、睡不着觉的晋江人,他以前瞻性有魄力的战略布局、凡事追求细节完美,在20多年创业历程中,从织造到智造,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经纬蓝海。 青葱岁月:一把剪刀起家 1985年至1994年 镜头回放: 1985年初中毕业后,施天扶跟着姐姐当了一名裁缝学徒。“每天早上7点多,我就已经在裁缝店里忙活,为客人量尺寸,拿着剪刀裁剪布料,脚踩传统缝纫机,一针一线缝制衣服。”由于生意红火,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一天至少要做20套衣服,施天扶那双稚嫩的双手因为剪刀长久挤压,留下了至今可见的疤痕。 事件回溯: 和很多晋江老板一样,施天扶的青葱岁月都用来积累原始的创业资金。月工资90元、120元,150元……当了4年艰辛的学徒、制衣工后,20岁那年总算积攒了可以娶媳妇的存款:8000元。 不过,施天扶没有拿着这笔钱娶媳妇,而是开启了自己的创业梦想。“资金不够,我就通过海外亲戚的帮助,将一捆两捆台湾纺织品转卖到晋江石狮一带,赚点微薄的利润,生意就这样一点点积累,从小到大。”在服装厂打工时,施天扶就观察到,蓬勃发展的中国服装业对海外中高端布料的需求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为此。施天扶将创业的第一站锁定了:中高端领域的海外纺织品贸易,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生产的涤纶、尼龙、坯布,源源不断地通过香港,转运到福建。 “第一桶金”往往能锻炼一个人的坚毅品格,甚至决定未来的事业格局。那段时间,老板兼伙计的施天扶,每天凌晨4点就要起床接货、送货,这样的艰难生活持续了2年多,但注重服务细节的他也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随着泉州纺织产业的大发展,施天扶的贸易事业也开始腾飞。为了构筑核心竞争力,赚取更多利润,1995年施天扶创办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家工厂:龙峰纺织,且起始就锁定高端市场。 十年磨一剑:开辟出经纬蓝海 1995年至2004年 镜头回放: 一次旅游途中,在一个广场上,施天扶发现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的穿运动服,有的穿休闲服,有的穿夹克,手上拎着各式各样的箱包,而这些不同的服装和箱包上面,不约而同都用到了一种面料——锦纶布。“如果我只做锦纶布……”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念头在施天扶的脑海里冒了出来。 事件回溯: 与锦纶布的深度结缘始于施天扶敏锐的观察和在纺织面料圈里的长年淫浸。虽然贸易利润不错,但施天扶发现中国市场还是有大量的产能不足,如果自己建厂将掌握更大的市场话语权。 1995年施天扶决定建厂的时间有些偏晚了,在遍地是纺织厂的中国市场,该如何找到立足点?“切入这个行业之前的两三年,我就走遍全球市场做了全面调研,一定要走高端路线,否则很难生存。”不过施天扶并没有贸然行动,考虑得很清楚:一方面,由于锦纶布生产难度大、门槛高,国内专注于高端锦纶布生产的企业不多;另一方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信高端锦纶布在中国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要做就做最好的。”施天扶知道,商机在于高品质,为此他倾尽巨资购买了大量日本津田驹的喷水织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喷水织机。 十年的探索终于开花结果。2005年龙峰出品的一款名为50DDTY的锦纶成为市场爆款。“当时,整个市场都在抢货,客户都争相排队买货。”施天扶的坚持投入也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龙峰纺织先后拿到“国家功能性羽绒服及运动休闲面料开发基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诸多国家荣誉,成为中国锦纶新材料的领航者。 战略布局:进军高端制造的阶梯 2010年至2015年 镜头回放: 穿梭在偌大的厂房中,1028台喷水织机高速运转的场面令人惊叹,却只能见到寥寥数十个工人。“刚开始厂长跟我说,施总我要搭配530个工人,才能实现三班制,但是经过一年的磨合,最后我给他190号人,节省64%的用工,1个人最高可以看120台的设备,还提升了50%的生产效率。”这就是后来被各界广泛关注的龙峰“机器换工”模式。 事件回溯: 在龙峰纺织的车间里,“机器换工”的案例随处可见。这场发生在龙峰车间的产业革命,也被官方定性为泉州鞋服产业迈向工业4.0的探路者。 智造是个时髦的词,做起来却是烧钱的事。谁能知道,这步先手棋,正是在产业最艰难的节点布下的。5年前,正值全球纺织业整体低迷举步维艰时,施天扶毅然斥资40亿元,陆续从德国、瑞士、日本引进2000余台顶级智能设备,打造了全国规模前列的智能型单体厂房,技术创新上的投入可谓空前。 事实上,多年前施天扶就预料到,中国传统制造业将面临用工荒,以及东南亚在低端领域的追赶。“如果没有提早布局,等到市场倒逼就来不及了。多年来,我们龙峰始终有着一颗追求高度智能化的‘机器心’。只有看得远,今后才能站在更高的竞争层面。”当同行们为这样的大手笔“捏一把汗”时,施天扶却将它视为进军国际高端制造业的重要阶梯。 有了全球顶级的生产系统的支撑,龙峰纺织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投入研发,甚至引领下游服装产业的潮流。现在,龙峰纺织已完全转型高端功能性面料,比如超轻薄、防辐射、感温面料、冰爽面料、伪装面料等。 思维嬗变:打造百年工厂 2010年至2015年 镜头回放: 施天扶至今记得20多年前的那一幕:参观王永庆的台塑工厂,踏进车间的第一步,干净得发亮的地面立刻就惊住了大家。“我们在纺纱车间参观时,一个工人老是拿着拖把跟在后面拖地。我当时觉得很奇怪,这个大妈怎么可以这样呢?”现在,施天扶越来越深刻理解了台塑为什么能傲立全球纺织产业半个多世纪。 事件回溯: 这两年,国内不少纺织企业花大把钞票采购了欧美先进的设备,可与台湾、日本同行的差距依然明显。“关键在于日本、台湾同行深入骨髓的精益管理思维。”在施天扶看来,再先进的设备也只占产品质量的十分之一,核心还是要有打造百年企业的战略理念。 采访时,记者也不断感受到龙峰生产细节的细腻程度达到了惊人的苛刻。“多数同行只有三四十厘米,而我们的车间水泥地板厚达80厘米,里面还铺有三层钢筋,每平方米成本高达800元,比同行高了4到5倍。”施天扶解释说,日本的顶级设备有50年寿命,今天开下去就常年运转,只有在80厘米的厚地板上,设备才能发挥最佳效应。 不仅如此,施天扶指着高耸的车间天花板,自豪地说:“我们的天花板严格限定为11米,我们请国际专家测算过,在福建沿海地区,只有这样的高度,才能保证车间的温、湿度,控制在最适合纺织品生产的小气候。”这些外人看不到的苛刻细节,才是龙峰引领行业潮流的核心秘密。施天扶坚定地说,龙峰的车间是按百年企业来规划设计的。 在下血本打造硬件时,施天扶更加感觉到人才的重要性。为了打造全球标杆纺织厂,他不惜花重金聘请了一大批全球纺织行业资深专家来协助,甚至连车间设计也是请欧美知名建筑设计师。业内很多人质疑,这会不会太奢侈了?施天扶说:“这是纺织行业生存下去的唯一道路。”(海都记者 陈金兰 沈雪燕 黄谨 文/图)